实训基地建设 |
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申请建立示范性
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
海南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设立专项资金,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旨在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等行业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制造和现代服务等行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校作为开展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与培训工程实施学校,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以企业对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人才知识能力要求为依据,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不断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和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隶属于海南省教育厅,集工科、商务、信息、财务学科为一体,并兼有本、专科办学层次的综合类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先后开设有19个专业,其中: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六个专业被确认为海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在校学生共有4000多人,教职工130多人,专任教师近100人。海南省政府正拟定对我校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学校打造成我省乃至全国职教名校。
我校开设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专业名为“机电专业”,以电为主,到现在已经有了21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工电子信息技术成为自动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市场人才的需求,我们不断改造传统老专业,于1990年开办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应用专业,到目前为止已招生21届,培养合格毕业生达2000多人。
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始终同海南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十几年来,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坚定信心,改革创新发展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产学研一体并举,紧密结合市场,结合行业需求,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新型的办学模式。招生规模年年倍增,本专业在校生达6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经过十几年努力,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成为海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专业。
1997年12月,经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批准,在我校建立“海南省第十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999年6月,经原海南省工业厅批准,在我校建立“海南省特种作业培训中心”,1999年11月,经海南省考试局批准,在我校建立“海南省全国计算机等级培训考试点”。此外,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在我校还建立了“全国数控技术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基地”、“国家信息化培训指定合作机构”、“国家电子商务师考核站”、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核机构“等。自鉴定机构建立以来,学校积极完善相关设施,对校内学生和校外人员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业务。每年平均参与各种培训考证人数达3000多人次以上。学校积极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海尔大学培训中心,实行“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育,对农民工和下岗人员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培训。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取学历证书外,还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数控专业学生毕业时考取计算机高新技术CAD证书、计算机字表处理员证书、焊接作业上岗证书;电工电子专业学生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电工作业上岗证书、计算机字表处理员证书。平均每名学生能拿到三种证书,一人多证已成为我校学生必备的普遍现象。
实施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离不开硬件的支撑,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训设施作为物质基础。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先后建立了微机室、语音室、电工电子、家电、电拖、音像、制冷、直流调速系统、传感技术、单片机、PLC等三十多个实验室,建有钳工实训车间、电气、焊割实训车间、电气电拖维修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和家电维修部等。拥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500台高配置计算机,安装有Protel99、AutoCAD等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仿真教学软件;现有图书十万余册,建立电子阅览室,实现图书计算机编目、检索和借阅。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实训车间的建立,构建了学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硬件的平台。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据《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海南省将重点发展油气化工、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重点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优化一、三产业结构的同时,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努力提高现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构建海南未来发展蓝图,急需一大批应用技能型人才。通过毕业生需求调查表明,目前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较大,这将给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发展的空间。加上我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已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为进一步实施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物质基础。
(一)建立华体会网页版,华体会(中国)示范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目标:通过示范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能够较好地完成学生的实训任务,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时间和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使学生通过培训,熟练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成为电工电子和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以及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够获得电工、电子与电气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能够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职业鉴定,开展技术服务,逐步形成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带的迅速崛起,以及海南省关于加速发展西部工业走廊战略的实施,未来几年内,必须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
海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成乐东气田和东方1-1气田二期。新建120万吨甲醇、12万吨三聚氰胺、6万吨聚甲醛等重大项目,做强做大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确保800万吨炼油、8万吨苯乙烯、24万吨瓶级聚酯切片等项目今年正式投产,建设60万吨对二甲苯,推进150万吨重油裂解烯烃和石油商业储备等重大项目,壮大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在100万吨纸浆项目基础上,建成160万吨造纸项目,争取一批纸制品企业落户海南,基本建成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海南省工业大发展,对工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将成为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而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港口等,将吸引更多外来投资者的目光,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储备。 2、随着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逐渐深入推行,职业培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04年起,海南首先在海口、三亚、琼海三市逐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并在不久的将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就业准入制度的贯彻落实将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国家信息产业部、省人劳厅、省考试局、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我校设立八个职业培训和考核鉴定机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意味着就业人数在相当一个时期将有所增长,必然扩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三)实施项目的人员条件、资金条件和基础条件。
我校具有优良的人力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精干高效。共有电工、电子、电气类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9人;资金投入有保障,除了学校的资金投入外,还得到省政府的资金支持。现有的实训基地电工、电气电拖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三菱机电一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室、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室、传感变流技术实验室、PLC和单片机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1319台(套),价值650万元。常年开展对外培训服务,年培训量500人以上。
近年来,学校的知名度与日俱增,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主动上门录用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多,毕业生供不应求。究其原因,主要是我校紧紧围绕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于培养“能做事、会做人”的综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做事”。1990年我校的固定资产才100多万元,经过18年的发展,目前固定资产总额为5000多万元,增加了50倍。配有500多台高配置教学用的计算机,另外,电气、家电、数控、金工、汽修、机械、会计、商务等实验实习场地30多个,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实验实习开出率高达到96%以上。另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指导等。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方式,做到“全员、全面、全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优良校风业已形成。这必为建设示范性基地夯实了基础。
(四)构建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是职业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既定目标,不仅需要探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而且要积极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1、构建灵活、开放、模块式课程体系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现行的课程方案大都沿袭着普通高校的学科教学体系,不仅课程门类较多,教学内容深,而且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与将来将从事工作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由于缺乏专业实践的支撑而很快被淡忘。为了克服上述弊端,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经过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及企业对紧缺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构建了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和层次化,按生产现场实际需求安排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新调整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改革传统的单一学科型课程模式,对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组合。
①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职业岗位(群)的应知要求、应会要求、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为了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②
贯彻“教学合一”原则,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在专业教学中,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
③
核心课程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完成,彻底改变理论、实践教学 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能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又可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操作平台。
④
打破现行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采用“ 宽基础、活模块、多规格”的课程模式,构建与学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结合课程的选择性,为学习个性化留有较充分的空间,将其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
2、探索专业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改变过去学科教学体系,以电气自动化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将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合进去,从点到线,组合成有机的知识技能网络,实现课程整合。
我们在对课程总目标进行分解的基础上,确定每一模块的分目标。每一模块下设若干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方式。项目内容有任课教师确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生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客观条件、学生个人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办法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专业书籍、上互联网搜寻、上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市场和企业进行调研来获取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利用学校实训中心设备操作等形式来完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学习和操作,对于具有共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教师作针对性的讲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前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重复套叠和互不关联、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理论、缺乏技能训练的弊端。根据岗位实际需求,按能力模块重新设定课程结构,强化了应用性和实践性,使教学变得流畅。使学生的学习具备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倡导“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我们坚持教学活动以职业岗位任务和和行为过程为导向,采用以实施项目模块教学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这些模块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和实现教学模块,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得到创新的锻炼,学习过程变成了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活动,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去发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术,形成能力。例如:工厂供电的实训教学,以小型生产企业为截体,从供、配电结构,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供、配电的安装与控制、维护与检测等整个运行流程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供电设计、配电设计、控制与保护、运行与维护、安装与检修,以及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和管理的知识技术。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活,学得好。
4、不断优化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
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要求,滚动调整各专业专门化方向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单科独进、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安排改变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实践交叉融合的教学安排。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实验实训的执行计划,从教学组织上保证了核心课程的有效实施,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与实训岗位提供保障。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模块制,如:《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分为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常用低压电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常用机床电气控制、交流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交流电梯电气控制、电气综合训练等九个单元模块,每个单元都包含了电气控制的原理、线路及分析方法,电气控制的图样识读、电气控制检测方法等内容,并配套进行相关工种的技能培训,从而保证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在部分课程或教学单元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教师主讲,教学场所能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如工厂供电、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电机与电气控制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等课程。
5、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我们改变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传统做法,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强化过程考核。由理论教学和训练项目共同组成的核心课程,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项技能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此外,学校全面试行学分制管理,大量开设各类选修课(技能选修),鼓励学生通过自选课程,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应的学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
(五)发挥资源共享,走优势互补。学校积极探索加强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发挥资源共享。先后与海南钢铁公司、农垦营根机械厂、农垦海口机械厂、欣龙无纺有限公司、海南金鹿公司、海尔集团、深圳都通汽车公司等工厂和企业携手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了较牢固的生产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六)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后对改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分析
我校实训基地现有电工、电子、电拖、直流调速、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晶闸管变频技术等实训设备,另有与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家电实验室、制冷实验室等。
现拟将添置如下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设施:
(1)JD2003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微机接口应用综合实验台12套,
(2)YL-DYZJX仪表及照明电路实训考核设备(二合一)30套,
(3)KDH-CJ68A型机床电气培训考核鉴定装置(含传感技术)30套,
(4)KDH-CJ68B型机床电气培训考核鉴定装置(含传感技术)30套,
(5)KDH-C167型桥式30/5T起重机线路培训考核装置10套,
(6)KDH-C167A型龙门刨床电气控制线路培训考核装置10套,
(7)THLWX-1型电力系统微机线路保护实验装置10套,
(8)TKDZB-1型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装置10套。
基地建成后,将使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场地由原来的1200平方米扩大到2000平方米,实训设备达1461台/套,实训项目涉及电工、电子、电拖、变频技术、传感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交直流调速等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各方面的知识,保证每2人一台设备,学生实际操作时间充足,能很好满足电气控制、传感技术等核心课程实训和中、高级、技师维修电工及电工特种作业等培训鉴定需要。通过实训,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技能训练得到提高,为上岗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实训基地建成后,学生操作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将不断提高,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且练就较强的操作指导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加强操作训练。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相互促进,使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能适应学生的情况,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七)基地建设对社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
我校是海南职教的排头兵,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强,管理超前,招生就业形成良性循环,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办学基础坚实,固定资产超过5千万元,完全有能力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必将为海南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对海南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保障体系的建设
1、学校根据“十一五”期间海南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学校的整体改革的思路和长远规划。“十一五”期末,在校生规模将达到5000人。其中: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生为1300人。每年为社会培训800人次以上。把学校建设成为管理严、质量高、效益好的全国一流学校,办成培养海南中、高等工业职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点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施人才战略,坚持“五个”结合,即校外引进与校内培训相结合,师德建设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普及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几年来,师资队伍无论从学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逐步增加和提高,为实施培养培训工程提供师资保障。
2、项目资金的具体用途: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改造实训场地,完善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保证一次可容纳100人实训。每年培训考证人数达800人次以上,为海南输送合格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的具体用途如下:
(1)实训场地建设:150万元。
(2)仪器设备购置:450万元。
(3)人员培训:10万元
合计:610万元。
3、加强基地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在内部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人事、劳动、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盘活运行机制,促进学校整体改革同步推进。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是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和活力,提高自身“造血功能”,走内涵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九六年开始,我校就率先制订并组织《全员岗位工作职责实施细则》,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四定一聘”,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取得显著成效,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组织保障。
4、区域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措施及分年度建设方案
(1)区域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措施
我校地属海南省中部区域,在市区内集中有琼州大学、省民族技工学校等八所大中专院校,在周边有华南热作农业大学、海南钢铁公司培训中心,区域共享资源优越。学校计划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成以后,和以上院校合作,在海南全方位开展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及应用培训业务,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在海南省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分年度建设方案
2007年12月,实训场地改造。
2008年7月,购置部分仪器设备。
2009年7月,购置其余部分仪器设。
|